ReutersReuters

倫敦金屬交易所尋求堵住流動性外流:安迪-霍姆

Refinitiv

倫敦金屬交易所交易流動性的焦點圍繞著 19 世紀末設定的航運時間,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情況。

1877 年倫敦金屬交易所正式成立時,智利的銅和馬來西亞的錫需要三個月才能運抵倫敦。現代船隻只需三分之一的時間就能完成運輸,但 LME 的錨定價格仍然是三個月的滾動合約。

倫敦金屬交易所還保留了最後一個現存的公開喊價交易場所--最初的紅座環形交易市場--儘管它現在與辦公室間交易和電子交易並存。

雖然其他商品交易所採用了標準化的月度期貨交易模式,但 LME 的核心仍是一個到貨市場,每日、每周和每月的交割日期令人眼花繚亂。

這種複雜的生態系統有助於分散不同日期和交易場所的流動性,但 LME 的許多會員也在分割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

該交易所已經意識到,如果要在 21 世紀繼續保持全球金屬交易中心的地位,就必須找到阻止流動性流失的方法。

分散的流動性

任何交易所的核心作用都是 "集中流動性,提供價格信息的黃金來源",LME 上周發布的《增強流動性白皮書》((link))如是說。

然而,去年只有 48% 的交易量是在 LMESelect 電子平台上完成的。與其他大多數交易所相比,這一比例非常低,因為其他交易所 95% 以上的交易都是在中央電子平台上完成的。

此外,雖然三個月的滾動日期為電子交易提供了一個流動性點,但這並沒有反映在未平倉合約的分布上。

約 75% 的未平倉合約位於每月第三個星期三的提示日,儘管目前只有 2% 的交易是通過中央電子系統進行的。

很明顯,大量交易活動繞過了 LME 的中央交易系統,不利於價格競爭和透明度。

黑池

在某種程度上,這一直是個問題。

LME 日期結構的複雜性要求交易所會員具備調解技能,無論是將交易從三個月滾動日期調整為每月提示日期,還是為每月價格對沖者安排平均交易。

這就是交易所間市場的精髓所在。

LME 會員一直尋求在自己的交易賬簿上抵消這類客戶交易,這意味著在交易所執行的交易只是實際訂單流量的一小部分。

然而,過去十年發生的變化是自營會員交易系統的激增。傳統的中介功能已經產業化。

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與 LME 會員建立場外交易關係,這加劇了流動性從交易所向交易所間市場的轉移。

2012 年通過的《歐洲市場基礎設施條例》旨在推動更多場外交易業務進入交易所。但對LME來說,這卻適得其反。

更嚴格的抵押品規則促使 LME 的許多小型工業用戶轉而與銀行建立場外交易關係,銀行提供信貸額度作為經紀套餐的一部分。

再加上專有的價格流平台,其結果是在交易所附近(但不在交易所內)形成了多個流動性暗池。

2022 年的鎳危機凸顯了這種分散性造成的監管漏洞,當時 LME 對分散在多個成員運營的交易所和場外平台上的頭寸缺乏明確的了解 (link)。

大宗交易閾值

LME 在白皮書中提出的一攬子建議的主要目標是 "增加中央電子交易場所的流動性,最終改善買賣價差,為終端客戶提供更好的執行支持"。

LME 的流動性促進計劃有許多組成部分,但核心是引入大宗交易閾值的建議。

大宗交易通常是指在向交易所登記之前,在電子訂單簿之外協商達成的大規模交易。

LME 指出,閾值已經是其他交易所的標準做法,大宗交易通常占同行市場交易量的 5%以下。

相比之下,在倫敦交易所,一半以上的交易量是在沒有上限的交易所間市場進行的。

LME 建議其核心基本金屬合約(不包括錫)的上限為 10 手。任何低於這一規模的交易都必須以電子方式執行。

每日提示和現金日期交易將被排除在外,這是對交易所工業用戶尋求鎖定每月平均價格以匹配其實物定價的一種支持。

擔心錯失良機

一如既往,LME 的改革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交易所的目標是在明年下半年推出任何改革。

會員們很可能會奮起反擊,就魔鬼般的細節爭論不休。

但是,如果 LME 想要從投資者對鋁、銅和鎳等工業金屬重新燃起的興趣中分得一杯羹,就必須努力阻止這種日益加劇的分化。

芝商所 CME迄今為止已從投資者對所有金屬的高漲興趣中獲得了大部分回報。

這家美國交易所成功推出了電池金屬鋰和鈷的新合約,同時還推出了微型和每周期權產品,以增強其基準銅合約。

相比之下,LME 目前的交易環境對許多新投資者來說過於複雜。事實上,該交易所目前有一半的交易無法在所謂的中央交易場所上看到,這也無濟于事。

如果 LME 想要保住其作為全球金屬貿易價格制定者的地位,就必須從 19 世紀的商業模式中走出來。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作者是路透的專欄作家。

登入或建立一個永久免費帳戶來閱讀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