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量軌跡圖表:完整指南

成交量軌跡是超級圖表的一個強大工具,它可以直觀地顯示指定時間範圍內每根K線在多個價格水平上的成交量分佈,為您提供額外資訊,幫助您識別高流動性或重要交易活動的領域。

目錄:

什麼是成交量軌跡圖表

預設情況下,此圖表類型會在每根K線的左側顯示賣方成交量,右側顯示買方成交量,並可選擇使用漸層顏色來表示各價位的相對成交量強度。它會在分布的各個層級旁繪製垂直線,以凸顯顯著的不平衡區域。 

此外,它還會顯示每根K線的價值區間和成交量峰值,並在每根K線下方顯示成交量Delta以及總成交量資訊。 

計算

成交量數據源

這種類型的圖表會從多個盤中時間區間(低於圖表的主要區間)中獲取某個標的的成交量數據,用於歷史計算。隨著可用歷史數據的減少,所使用的時間區間會逐漸增加,也就是說,圖表越往歷史延伸,所使用的盤中成交量數據的時間區間就越長。換句話說,圖表最近的K線圖因為使用了最精細的數據,所以其成交量軌跡最為精確。 

圖表進行計算時請求盤中時間區間的順序為:1 tick(僅限專業方案)、1秒、1分鐘、15分鐘、60分鐘,以及1天。歷史成交量軌跡所使用的最高盤中時間區間取決於圖表的設定區間。 

成交量分類

成交量軌跡圖會根據盤中價格變動的方向,將成交量分類為「買進」或「賣出」。 

它使用以下算法來決定每個成交量的分類: 

  • 如果盤中收盤價高於開盤價,則將該成交量歸為「買進」類別。 
  • 如果盤中收盤價低於開盤價,則將該成交量歸為「賣出」類別。 
  • 如果收盤價等於開盤價: 
    • 若當前盤中收盤價高於前一盤中收盤價,則將成交量歸為「買進」類別。 
    • 若當前盤中收盤價低於前一盤中收盤價,則將成交量歸為「賣出」類別。 
    • 若當前盤中收盤價與前一盤中收盤價相等,則成交量歸為與前一盤中相同的類別。 

圖表會將這些已分類的成交量,在不同價格水平上按照較低時間區間累積,以構建出軌跡圖的可視化表示。 

不平衡檢測

平衡市場發生在供需達到均衡時,通常會導致價格相對穩定。相反地,當供需出現顯著不平衡時,市場則屬於不平衡狀態,這通常會引起較大幅度的價格波動。 

成交量軌跡圖在以下情況下會偵測失衡:當某價格水平的「買進」量超過下方價格水平的「賣出」量達到指定百分比時,會偵測到買進失衡;同樣地,當某價格水平的「賣出」量超過上方價格水平的「買進」量達到指定百分比時,會偵測到賣出失衡。 

用戶可以透過圖表設定中的「Imbalance」輸入,控制偵測失衡所需的百分比(即「買進」量必須超過「賣出」量多少,或反之)。預設值為300%(即一方的成交量必須是另一方的三倍以上)。 

當偵測到買進失衡時,圖表會在對應價格水平的右側顯示一條垂直線;當偵測到賣出失衡時,垂直線則會出現在價格水平的左側。 

在此範例中,對不同價格水平的成交量進行連續比較。每次比較都會依照公式判斷較大成交量是否超過指定的失衡門檻:max(買量, 賣量) ≥ (失衡百分比 / 100) * min(買量, 賣量)。 

初始計算如下:506.37(「買進」) ≥ (300 / 100) * 166.433(「賣出」)。此條件成立,表示出現買入失衡。後續比較依同樣邏輯進行:「買進」第3級與「賣出」第2級比較,「買進」第4級與「賣出」第3級比較。 

交易者通常會分析成交量軌跡圖來辨識市場的平衡與失衡。 

當市場處於平衡狀態時,成交量軌跡圖可能顯示各價格水平的成交量分布均勻,暗示市場穩定且供需均衡;相反地,當市場處於失衡狀態時,成交量軌跡圖可能會顯示特定價格水平的成交量集中升高,指出供需不平衡的區域以及潛在的價格趨勢。 

解讀

訂單流

在訂單執行過程中,市場參與者會尋求能滿足買方與賣方的價格平衡,進而促成交易。每筆交易的方向性成交量決定其對市場買壓或賣壓的貢獻。 

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市場價格可能下跌,以朝向對買方更公平的價格調整;反之,當資產需求超過供給時,價格可能上漲,直到有足夠的參與者願意出售。 

透過成交量軌跡圖分析各價格水平的買賣活動集中度,可以更深入了解買方與賣方的主導力量、供需之間的平衡或失衡,以及流動性較高的區域(即交易活動較多的區域)。交易者可利用這些洞察來判斷市場情緒並識別潛在交易機會。 

失敗拍賣 

在拍賣市場理論中,失敗拍賣是一種市場未能為某金融工具建立新價格,導致價格回到先前水平的型態。交易者傳統上會使用「市場輪廓圖」來分析失敗拍賣,但也可以透過成交量軌跡圖來辨識此類型態。 

失敗拍賣通常發生在市場一方(買方或賣方)無法吸引足夠的參與者,以維持某價格水平的交易活動,這可能導致價格迅速反轉,因為市場參與者需要重新評估並調整其部位。失敗拍賣常伴隨較高的波動性,並可能指出市場潛在的重要轉折點。 

交易者與分析師通常會密切關注失敗拍賣,因為它能提供對市場動態與交易機會的寶貴洞察。辨識失敗拍賣狀態可以幫助交易者找出支撐與阻力水平,並預測潛在的反轉型態。 

下列範例顯示價格在每根K線上持續上升,而買方成交量逐步減少。在圖中第四根K線時,賣方與買方的失衡達到一定程度,買方無法再將價格推高,價格隨即向下回落。 

您可以將這個失衡區域解讀為可能的阻力位。如果未來價格突破此水平,則可能暗示趨勢正在增長。 

Delta背離

成交量軌跡中的Delta背離指的是價格走勢與成交量Delta之間的差異或不一致。 

當價格連續下跌而成交量Delta卻上升,甚至可能轉為正值時,即稱為正向Delta背離。相反地,當價格連續上升而成交量Delta下降,甚至可能轉為負值時,則稱為負向Delta背離。這些背離型態通常暗示,儘管價格當前呈現某種走勢,但潛在的買壓或賣壓正在減弱,可能預示現有趨勢的疲弱或反轉。 

下列範例顯示四根下跌K線,其中兩根呈現正向Delta。換句話說,這些K線出現了正向Delta背離。 

交易者經常會分析成交量軌跡圖中的Delta背離,以協助預測潛在的反轉或市場方向的變化。然而,重要的是要同時考量其他因素,並使用額外的工具來驗證背離訊號,以做出更明智的交易決策。 

極端價格水平的過度交易 

在拍賣市場理論中,市場價格會上升直到需求耗盡,下降直到供給耗盡。這種耗盡性運動代表一次完整的拍賣。在成交量軌跡圖上,這種情況會顯示為低價位幾乎沒有買進量,或高價位幾乎沒有賣出量。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出現所謂的不完整拍賣,即在高點或低點的買賣量差異相較於前一價格水平的差異僅略有不同。這種情況可能表示價格探索尚未完成,市場上仍有參與者對高於當前高點或低於當前低點的價格感興趣。從本質上來看,這種型態可能暗示市場價格可能會繼續沿著當前方向波動,直到拍賣完成。 

快訊

您現在可以在成交量軌跡圖上建立快訊,當重要的訂單流事件發生時,即可直接在軌跡圖上收到通知。 

目前可設定的快訊條件如下: 

  • 買進失衡累積 — 當多個連續價格水平出現連續的買入失衡時觸發。  預設快訊訊息:「多個價格層級出現新的買入失衡累積!」 

  • 新增買進失衡 — 當在任一價格水平偵測到新的單一買進失衡時觸發。  預設快訊訊息:「發現新的買進失衡。」 

  • 新增賣出失衡 — 當偵測到新的單一賣出失衡時觸發。  預設快訊訊息:「發現新的賣出失衡。」 

  • 賣出失衡累積 — 當多個連續價格水平出現連續的賣出失衡時觸發。  預設快訊訊息:「多個價格層級出現新的賣出失衡累積!」 

除了基於失衡的快訊之外,您還可以針對成交量Delta總買進量總賣出量設定快訊。 

這些條件支援完整的快訊運算符,包括: 

比較運算符:

  • 穿越(Crossing)、向上穿越(Crossing Up)、向下穿越(Crossing Down) 
  • 大於(Greater Than)、小於(Less Than) 

通道運算符:

  • 進入通道(Entering Channel)、離開通道(Exiting Channel) 
  • 在通道內(Inside Channel)、在通道外(Outside Channel) 

移動運算符:

  • 向上移動(Moving Up)、向下移動(Moving Down) 向上移動百分比(Moving Up %)、向下移動百分比(Moving Down %) 

此功能已完全整合到現有的快訊系統中,支援使用所有相關功能。 

這種靈活性讓您不僅能追蹤失衡型態,還能監控總訂單流量的重要變化,例如當Delta穿越零線,或買進量超過某個顯示積極買進的門檻時。 

這些快訊能幫助交易者即時追蹤新興的供需失衡。 結合失衡快訊與成交量軌跡圖的視覺化,您可以快速識別市場上積極的買方或賣方開始主導的時刻 — 這通常預示著潛在的市場方向轉變或即將出現的波動。 

重要解讀注意事項 

在解讀成交量軌跡圖快訊結果時,請注意此研究本身具有重繪特性。在即時行情中,圖表可能使用單一的內部K線數據源(例如1T)進行計算,而同一根K線在歷史回測中可能會改用較低時間週期(例如1S)重新計算,隨著更多歷史數據的加入。這代表失衡的呈現 — 以及快訊觸發 — 在即時交易與歷史回顧中可能略有差異。 

此外,當使用Row size = ATR時,圖表會自動根據當前ATR值推算每行Tick數。 為了保持快訊訊號與圖表視覺的一致性,建議手動設定每行Tick數為相同值,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快訊配置為手動行高設定。 

關於重繪行為及其可能對腳本計算造成的影響,請參閱「重繪」相關文章。

設定

您可以從圖表設定中獲得成交量軌跡圖表的自訂選項,您可以從圖表上方工具列中的齒輪按鈕訪問該選項。

K線

“K線”部分的設定與常規K線圖相同。在此部分,您可以設定K線圖的外觀。

成交量軌跡

行大小

此設定控制圖表如何決定每個軌跡行(價格層級)的大小,有兩種選項可選: 

  • 自動:圖表會根據資料的最新標準化平均真實區間自動計算行高,公式為:0.2 * NormalizedATR / MinimumTick。當選擇「成交量軌跡」圖表類型,或更換標的或時間週期時,圖表會重新計算行高。使用此選項時,下方的輸入欄位用於設定ATR計算的長度。 
  • 手動:圖表將使用下方「每行Tick數」輸入欄位指定的Tick數來決定行高。 

ATR長度

當「行大小」輸入使用「自動」選項時,指定用於計算每個軌跡行的坐標數的平均真實範圍的平滑長度。

每行Tick數

當「行大小」輸入使用「手動」選項時,指定每個軌跡行的坐標數。

顯示

此設定指定圖表的顯示類型。Cluster模式下所有格子寬度相同;Profile模式下每個格子的寬度與該價格層的成交量成比例,提供更清晰且動態的視覺呈現。 

類型

此設定定義圖表上軌跡的顯示模式,提供四種選項: 

  • 預設的"買進和賣出"選項會在每根K線左側顯示賣方成交量,右側顯示買方成交量
  • "Delta"選項會在每根K線右側顯示每個價格層的成交量差(買方量減賣方量) 
  • "Total"選項會在每根K線右側顯示每個價格層的總成交量 
  • "Ladder"選項則會以顏色標示每個價格層的最高成交量 

背景套用漸層 

若啟用,每個軌跡價格層的背景顏色將根據其成交量相對於其他層的成交量而有所不同。圖表使用以下算法計算漸層顏色: 

  1. 確定最大和最小成交量
  2. 計算成交量範圍,即最大和最小成交量值之間的差值
  3. 從目前層級的成交量中減去最小成交量
  4. 計算步驟3所得的數值與步驟2所得的成交量範圍的比率
  5. 使用步驟4中獲得的比率從可用選項中選擇一種顏色:
    • 如果比例小於0.25,則選擇第一種顏色
    • 如果比例大於或等於0.25且小於0.5,則選擇第二種顏色
    • 如果比例大於或等於0.5且小於0.75,則選擇第三種顏色
    • 如果比例大於或等於0.75,則選擇第四種顏色
  6. 對每個價格水準重複步驟3至5

當軌跡類型為「買賣」或「Delta」時,圖表會分別計算買方和賣方的梯度。

背景

這些輸入指定了軌跡層級使用的背景顏色。當軌跡類型為「買賣」或「Delta」時,使用者可以為買賣雙方選擇不同的顏色。

如果啟用了「背景套用漸層」選項,則每個顏色選項將提供四色漸層。圖表將使用上一節中描述的演算法為每個層級選擇顏色。

價值區域

啟用價值區域線並指定VA百分比。價值區域高點線將顯示在價值區域內所有價位的上方,價值區域低點線將顯示在價值區域內所有價位的下方。成交量軌跡圖的價值區域演算法與我們的成交量概況指標所使用的演算法類似。

標籤

POC

決定圖表是否顯示每個軌跡的控制點(POC)。

顯示摘要訊息

確定每個軌跡是否顯示詳細資訊。有兩種可用模式:

  • 資訊框(預設)— 在每個軌跡下方顯示一個簡潔的資訊框,包含總成交量、總買進量與總賣出量,以及整體成交量Delta。 
  • 表格 — 選取此選項時,會在軌跡圖下方建立一個額外窗格,提供每個軌跡計算的擴展數據。   使用下拉式選單選擇要顯示的參數:

    • 成交量 — 該K線的總成交量。 
    • 成交量變化百分比 — 與前一根K線相比的成交量變化百分比。 

    • 買進量 — 該K線內所有買進交易的總成交量。 

    • 買進量百分比 — 買進量占總成交量的百分比。 

    • 賣出量 — 該K線內所有賣出交易的總成交量。 

    • 賣出量百分比 — 賣出量占總成交量的百分比。 

    • Delta — K線的買進量與賣出量之差。 

    • Delta百分比 — 成交量差占總成交量的百分比(Delta ÷ Volume × 100)。 
    • 最小delta — 該K線內記錄的最小成交量差值。 
    • 最大delta — 該K線內記錄的最大成交量差值。 

    • 當日累積成交量差 — 累積成交量差,每天計算一次並重置(固定1D週期)。

    • POC — 軌跡圖中的控制價格。 

    • 高低價區間 — 該K線的價格區間,計算方式為 High – Low(最高價-最低價)。 

    • 未平倉合約最高值 — 僅期貨適用,該K線內的未平倉合約最高值。 
    • 未平倉合約最低值 — 僅期貨適用,該K線內的未平倉合約最低值。 

失衡

指定買方成交量必須超過賣方成交量,或賣方成交量必須超過買方成交量的百分比,以便檢測顯著的不平衡。
 請參閱上方的「不平衡檢測」章節,以了解成交量軌跡圖如何檢測不平衡。 

高亮顯示 

決定圖表是否高亮顯示不平衡的價格區間,並指定顏色。啟用不平衡高亮後,圖表會在顯著不平衡的價格區間旁放置彩色垂直線。買方不平衡標記會顯示在價格區間的右側,賣方不平衡標記會顯示在左側。 

堆疊區間 

控制是否顯示堆疊的不平衡區間,以及檢測同一側連續不平衡所需的價格區間數量。啟用後,圖表會將堆疊的不平衡標記投影至後續價格穿越這些區間之前。 

成交量軌跡圖簡述 

成交量軌跡圖是一種強大的交易工具,它顯示了每根K線中各價格區間的買賣成交量分布。與僅顯示價格變動的傳統圖表不同,成交量軌跡圖揭示了買方與賣方之間的底層博弈,將成交量按價格在小時間框架內的上漲或下跌分類。圖表會在每根K線的左側顯示賣方成交量,右側顯示買方成交量,並以漸變顏色和垂直線標示顯著不平衡區域,凸顯一方明顯壓倒另一方的情況。 

這種詳細的成交量分析幫助交易者識別關鍵市場動態,例如失敗拍賣、delta背離、以及傳統價格圖表無法捕捉的高流動性區域。通過觀察交易最活躍的價格點(POC)並檢測供需之間的不平衡,交易者能更好地理解市場情緒、發現潛在的支撐與阻力區,並預測價格可能的反轉或延續。成交量軌跡圖實質上將成交量數據轉化為市場行為的視覺地圖,使交易者能根據實際交易活動,而非僅僅價格變動,更準確地判斷入場與出場時機。 

另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