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圖片
如何正確衡量績效的方法 ?繼前一篇提到在金融的世界,完整敘述風險的指標是波動,
稍微提及了衡量績效的較佳方式是使用綜合指標,例如Sharp Ratio。
這篇再來深入探討一些相關指標。
稍微複習一下,
「Sharp Ratio = 報酬率 / 波動度,是的,風險等於不確定性,具體化可以用波動度來衡量。
Sharp Ratio反應出交易者在賺錢的途中是否平穩,數值越高代表承擔越少的風險去賺到報酬。
該注意的是,Sharp Ratio的分母所使用的波動度,是連賺錢時的波動也計算進去。」
上篇最後留了一點伏筆,就是Sharp Ratio的計算會把賺錢時的波動也計算進去。
意即,今天賺的多一點或快一點,也會使得Sharp Ratio數值降低,
但人性上,比較不會因為賺的多一點就失控 (還是有可能會有大頭症的現象),
相比賠錢,如果賠錢時速度太快,一下就爆倉了,肯定是大受打擊;
因此就誕生了Sortino Ratio。
Sortino Ratio 跟 Sharp Ratio差不了多少,差異在於分母上的不同。
Sharp Ratio = 報酬 / 波動度
Sortino Ratio = 報酬 / 下跌波動度
Sortino Ratio 只考慮下跌時的波動,分子一樣是報酬率,
意即,每賺一分錢,承擔多少下跌的風險。
Sortino Ratio 適合用來評估高波動性的投資組合,譬如期貨。
通常,使用兩倍的槓桿代表損益會膨脹兩倍,虧損也會膨脹兩倍,
但經過主觀調整後的風險值,應該要比正常水準再更低,
因此我時常注意投組的sortino Ratio,來衡量自己在風險與報酬的拿捏上,上是否控制得宜。
DrawDown為回檔值,意即從最高點賠了幾%。
MDD = Maximum DrawDown,意思是從最高點最多回檔了多少%。
時常聽到交易人是在講最近吃DD,代表投組權益回檔中。
控制回檔的大小也是交易者重要的一環,時常創新高的權益,操作下來也較為舒服。
我每天都會記錄MDD的變化,到達某一特定數值,代表我需要休息,
因為虧損無法被我有效控制。
記住,當賠掉50%時,是需要賺100%才能回到原點的。
這些相對績效數據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完整去除了槓桿的影響。
很多時候的高報酬,源自於交易者自己使用了高槓桿而不自知。
人性只會看到自己賺了300%,而不會發現自己正承受著很高的波動。
槓桿會撐大報酬,同時也會撐大虧損,當虧損來臨而不自覺,被市場吞噬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紀錄這些相對績效指標的變化,來時時提醒自己目前的狀態,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自2020開始,航運股、AI造就許多少年股神,即使2022殞落了8成,
但自始自終,許多股民仍然很容易被超高金額對帳單吸引,不探究其%數、是否是高槓桿造成、
相對承擔多少風險...等,就對背後操作者產生極高權威感。
當一個人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便會隨即陷入危險的境地。
若柬埔寨綁票、詐騙...等等發生在此人身上,我是一點都不會意外。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為有意願在金融領域深耕的同好們,增加一點點獨立思考的能力。
誰說盤整就沒辦法賺錢?"台指根本鬼指 = ="
"台指根本就沒趨勢,亂刷洗..."
"台指難做得要命..."
以上這三句,應該會常常聽到台指的交易者在哀號。
其實台指確實不太好做,常常上下刷洗也是真的,
許多關鍵點,明明盤中看突破出去不少,最後又反殺回來。
在配上台指特有的開高開低AV轉,基本上我覺得在台指能活著已經很不錯。
但假設真下定決心要做好台指,何不換個角度想想?
如果台指平常沒什麼趨勢,是否能逆著幹?
台指既然喜歡上下AV轉、又愛假突破,那我能不能配合著做?
確實,跟著趨勢順勢做,絕對是交易第一要則,跟趨勢對著幹沒什麼好下場,
但你是不是只會做趨勢盤,不會做區間盤?
並不是1000點得才叫趨勢盤,其實區間裡面也會藏著小趨勢,
所以只在於你有沒有那個能力去賺,而不是台指難做。
有一陣子,我也覺得台指太難做,從而轉戰海期。
最後我意識到一件事 : 每個市場都有它難做的地方,賺不到不是市場的問題,是操作者本身的問題 。
懂了這個概念後,我的績效大幅提升。
交易者該做的是去適應市場,而不是市場適應你。
左邊是我這5個月做台指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到我的勝率還有進步空間,
但由於風險報酬比達2.55(贏一次可以輸2.55次)、MAR達15 (總獲利/最大回檔)、
獲利因子達6 (總贏錢/總輸錢)、期望值達11,223 (平均進場一次賺多少錢),
代表確實有做到大贏小輸的賺錢模式。
即使勝率只有7成左右,靠著抱單,仍可以達到79%的報酬率。
要穩定的賺小錢,靠當沖,要賺大錢,靠波段。
當波段的模式又能做到穩定,剩下的就是保持平常心,繼續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