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偏弱的三个原因笔者第一次分享对货币的看法。由于笔者不是短线交易者,亦非技术派专家,请多多指教和见谅。
美元兑日元(美日,USDJPY)是货币交易者最关注的货币之一。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第一次留意日元的原因,是为了要兑换日元去日本旅行。那是日元近年最强的时候,美日在100至102水平。以中长线来说,美日100是重要的分界线,100以下日元是偏强,100以上日元偏弱:
自从2013年美日升破100以来,日元就处于弱势整整六年之久。最近两年则在114水平以下波动。笔者早前在113至114水平就兑换多了一点日元备用,毕竟日本是自己最常去旅游的国家。
笔者归纳了近年来的一些原因,了解一下近年为什么日元处弱势。
一、从QE至缩表,美元走强
日元在2007年开展了一段极长的升浪,至2012年结束,升幅达58%。美日从120跌至只有76。当时发生金融海啸,全球从牛市走向熊市,美联储亦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增加货币供应量方案(QE),以至美元走弱,日元相对走强。
但QE完结后,市场开始预期美联储总有一天会将货币政策正常化,收紧流动性,美元和美国国债的利率在2013年开始双双上升至今,日元自然偏弱。
二、避险需求不如从前
多年以来,政治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刺激日元走强。但自从全球进入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各国政府维稳决心日益强大,市场周期特性和危机的持续长度均不如从前。2015年中至2016年中,日元曾经出超过20%的升幅,原因同样是市场变差,以及2016年中的英国脱欧公投。但那一天股市见了底进入牛市,日元则见了顶。在牛市之中,避险无从谈起。
三、日本经济增速缓慢
日本已经是很高效率和发达的国家,经济到了顶点不再增长是必然的。在消费、出口、通胀等数字无突破的情况下,日元所反映的经济价值亦不会大幅上升。对比起美国再次工业化成功,以及科技业和服务业支撑经济增长,从而美元上升,日元的弱势就不足为奇。
还有其他原因令日元偏弱,例如套息交易和日本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等,大家有兴趣可以跟笔者分享,互相交流。
笔者范骓,价值投资及成长股投资者。玄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研究部分析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及环境学毕业。笔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士,发表的任何资料或意见,概不构成购买、出售或销售任何投资,参与任何其他交易或提供任何投资建议或服务的招揽、要约或建议。本专栏所载的资料并不构成投资意见或建议,拟备时并无考虑可能取得本专栏的任何特定人士的个别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人并无持有以上论述的投资产品。本专栏并不存有招揽任何证券或期货买卖的企图。
Japaneseyen
日元偏弱的三個原因筆者第一次分享對貨幣的看法。由於筆者不是短線交易者,亦非技術派專家,請多多指教和見諒。
美元兌日元(美日,USDJPY)是貨幣交易者最關注的貨幣之一。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第一次留意日元的原因,是為了要兌換日元去日本旅行。那是日元近年最強的時候,美日在100至102水平。以中長線來說,美日100是重要的分界線,100以下日元是偏強,100以上日元偏弱:
(圖片來源: 玄鐵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研究部,Tradingview USDJPY)
自從2013年美日升破100以來,日元就處於弱勢整整六年之久。最近兩年則在114水平以下波動。筆者早前在113至114水平就兌換多了一點日元備用,畢竟日本是自己最常去旅遊的國家。
筆者歸納了近年來的一些原因,了解一下近年為什麼日元處弱勢。
一、從QE至縮表,美元走強
日元在2007年開展了一段極長的升浪,至2012年結束,升幅達58%。美日從120跌至只有76。當時發生金融海嘯,全球從牛市走向熊市,美聯儲亦進行史上最大規模的增加貨幣供應量方案(QE),以至美元走弱,日元相對走強。
但QE完結後,市場開始預期美聯儲總有一天會將貨幣政策正常化,收緊流動性,美元和美國國債的利率在2013年開始雙雙上升至今,日元自然偏弱。
二、避險需求不如從前
多年以來,政治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動盪,會刺激日元走強。但自從全球進入流動性過剩的時代,各國政府維穩決心日益強大,市場周期特性和危機的持續長度均不如從前。2015年中至2016年中,日元曾經出超過20%的升幅,原因同樣是市場變差,以及2016年中的英國脫歐公投。但那一天股市見了底進入牛市,日元則見了頂。在牛市之中,避險無從談起。
三、日本經濟增速緩慢
日本已經是很高效率和發達的國家,經濟到了頂點不再增長是必然的。在消費、出口、通脹等數字無突破的情況下,日元所反映的經濟價值亦不會大幅上升。對比起美國再次工業化成功,以及科技業和服務業支撐經濟增長,從而美元上升,日元的弱勢就不足為奇。
還有其他原因令日元偏弱,例如套息交易和日本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等,大家有興趣可以跟筆者分享,互相交流。
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發表的任何資料或意見,概不構成購買、出售或銷售任何投資,參與任何其他交易或提供任何投資建議或服務的招攬、要約或建議。本專欄所載的資料並不構成投資意見或建議,擬備時並無考慮可能取得本專欄的任何特定人士的個別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本人並無持有以上論述的投資產品。本專欄並不存有招攬任何證券或期貨買賣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