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分析歷史] K線型態的發展歷史與當代相關研究TradingView 技術平台最近改版的新功能,包含以下:
【技術分析】K線型態
【函數】line.get_price()
【樣式】label.style_label_lower_right、label.style_label_left
第一個新增功能是『K線型態』,這應該是大家最容易認識到的功能,K線型態--這是具有歷史淵源的技術分析方法,在台灣的某些自動交易回測平台,也有這個系列的電腦編程,我覺得這是讓TradingView基本功能更加完善的一項更新。因為在技術分析的歷史中,K線型態被視為日本傳統陰陽燭分析法,來源於十八世紀日本江戶時代的稻米市場,由商人『本間宗久』所發明的行情記錄方法。最初,它的功能只是記錄稻米每天的價格,當時,江戶的稻米市場發展出亞洲最早的商品期貨合約,由於當時的稻米價格,對經濟及軍事活動造成很重大的影響力,米商往往會根據稻米的生產,以及市場對稻米的未來期望,而決定是否囤積稻米,所以發展出稻米期貨,當時的期貨到達履約日期,是真的要交割稻米。
由於稻米商業的發達,催生出最早的陰陽燭記錄法,現代炒股票、炒幣的人所講的『K線』其實是『 本間宗久 』所發明的,很可惜的是,這套陰陽燭價格記錄方法,被後人扭曲成預測價格的工具。
當時,日本最有規模的稻米市場,是大阪堂島與江戶藏前兩個地方,由於『本間宗久』在那個年代就掌握了行情記錄工具,再搭配他對於稻米季節性、天候變化的知識,讓他在『米市』不斷賺錢成為富翁,本間宗久在老年的時候,將畢生炒米的知識寫成書籍《本間宗久翁密錄》,我們現在聽到的白三兵(三連陽)、三黑鴨(三連陰)、十字星(Doji)、晨星......等等,就是最早源自於本間宗久的經驗法則,後人再整理的。
不過,陰陽燭的概念,曾經很長時間,僅僅止步於日本。由於他希望《本間宗久翁密錄》只流傳於自己的家族內,所以200年間,陰陽燭記錄法並沒有外傳,並且只在商人的小團體內慢慢發展,最終初步形成一種被人稱為酒田戰法的經驗法則。直到1991年,華爾街分析師史蒂夫.尼森(Steve Nison)在他的著作《日本燭台圖技術》(Japanese Candlestick Charting Techniques)中第一次向華爾街金融投資人介紹日本陰陽燭,當時蔚為風潮,在日本蠟燭圖正式傳入華爾街之前,美國人都是用『Bar』,也就是『美國線』來記錄價格的。
隨後,尼森投入大量的時間,研究與整理日本陰陽燭記錄法的知識,並嘗試開發其它的應用模式。由於第一本書獲得好評,在1994年,尼森陸續出版了其研究"Beyond Candlesticks: New Japanese Charting Techniques Revealed"(1994)、"The Candlestick Course
"(2003)、"Strategies for Profiting with Japanese Candlestick Charts"(2011),將這套日本的傳統行情記錄法,逐漸系統化。
依據史蒂夫.尼森原話表示:
"based on my research, it is unlikely that Homma used candle charts. As will be seen later, when I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the candle charts, it was more likely that candle charts were developed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Meiji period in Japan (in the late 1800s)." --大概意思是說,蠟燭圖可能是在明治初期才正式形成的概念,所以尼森也表明了蠟燭圖不是一朝形成的結果,而是宗久的後幾代子孫,慢慢改變而來。因為史蒂夫.尼森對於引進蠟燭圖記錄法的貢獻很多,並且也是第一個引進的人士,因此被稱為現代蠟燭圖技術之父。
另一名傑出的貢獻者,是葛雷.莫里斯(Gregory L. Morris),根據記錄,莫里斯大約在1992年拜訪日本的期貨交易員竹廣引田,從而認識到陰陽燭的概念,後來,莫里斯出版了他的研究"Candlepower: Advanced Candlestick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Filtering Techniques for Trading Stocks and Futures"(1992),寰宇出版社從美國原文書引進翻譯為中文書,書名翻譯作《強力陰陽線》。截止到現在,"Candlepower"已經更新到第三版,第一版是1992年,第二版是1995年,第三版是2006年。雖然莫里斯引進蠟燭圖的腳步只比史蒂夫.尼森慢了一年,遺憾無法成為現代蠟燭圖技術之父,但他也做了許多貢獻。
依據葛雷.莫里斯原話表示,在1987年的大崩盤讓他經歷到人生的重大挫折,所以莫里斯很懊惱,開始尋找基本分析以外的方法,也就是技術分析,但是1970~1980年代,技術分析在華爾街被視為『玄學』,直到現在,或多或少也有投資者這麼認為。曾經有一位基金經理人說:「如果員工偷偷使用技術分析,就要把他開除」--我們會瞭解到,技術分析在當時多麼沒有地位。
1991年,莫里斯和友人,唐.畢斯利(Don Beasley)合作成立PMEM投資顧問公司,目標是提供合理穩定的投資報酬率,並且避免如同『買進-持有策略』(Buy and Hold)一樣發生劇烈波動的盈虧,當時,技術分析受到鄙視,因為對於投顧來說,Buy and Hold策略更簡單,只要專注於選股就好了,不用考慮進出場時機的問題,但是,從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後,愈來愈多投資人,開始注意技術分析的用處。因此,隔年前往日本訪問當地技術,大約三年後,第二版的書裡才歸納明確的辨識方法,使型態排列的判斷不致於模稜兩可,逐漸成為可以被量化的東西。
1995年莫里斯把西方的技術指標,跟型態排列試圖結合在一起,提出「Candlestick Filtering」(翻譯成「訊號準備區」,或「陰陽線過濾」)。事實上,尼森也曾經提出過跟Candlestick Filtering相近的概念,也就是Difference index,台灣翻譯成『差異指數』,其實他們翻譯不太正確,應該翻譯成『乖離率』,在英語裡,"Difference"會被縮寫為"Diff",直接翻會變成差異、差距、差離,而中文的對應單詞,其實是乖離;而Filtering是過濾的意思,在中文的通俗用詞是『濾網』。
"Candlepower"出版後,談論到的K線型態的實際功能,就引起很多人好奇,後來出現幾篇關於研究K線型態功效的論文,企圖證偽蠟燭圖,於是,蠟燭圖的發展,來到了可以被量化證偽的時代了。
時間來到2006年,莫里斯《強力陰陽線》剛剛更新到第三版的同一年,臺大的經濟學研究所一篇論文〈Empirical Study in Techniacl Analysis:Case of K-Line〉企圖評估陰陽線買賣訊號的信賴度,由於目前沒有公認評估標準,因此,那一份研究的評估方法,主要由研究者紀麗文自己建立的標準來評估,名稱是『SORT』(Strength,Oddsatio,AverageReturn,Timing),四個單詞分別指的是趨勢的強度、賠率、平均報酬率與經過時間。
雖然文獻沒有完整討論到關於使用莫里斯結合「Candlestick Filtering」濾網的效果,但是紀麗文統計了「假設投資人在單純使用K線型態下」的結果,文獻研究的市場單純針對台灣股票市場,文獻的結論有三個:
台股走勢遵循隨機漫步,無法預測,實證結果支持「隨機漫步理論」。
無法長期或穩定的擊敗大盤,買賣訊號誤警機率偏高。
推翻陰陽線技術分析之中,關於「期間不能超過10天以上」的說法。
根據台經所文獻的結論,單純的K線型態並不能擊敗市場。那麼,如果陰陽線沒有效用,為什麼兩百年以來要發展它呢?並且投資者依然源源不斷的學習傳統K線排列呢?事實上,這是必然要經過的發展過程,就像是以前我也有說過,交易存在許多方法論,而每一個方法論都是基於一種假設出發的,與科學類似的是,它們都必須可以被證偽,可以被證偽的假設,如果經過實驗陸陸續續呈現支持的結論,那麼才會成為學說。
目前,關於結合西方傳統擺盪系統的K線型態的實際效果,還沒有找到類似的研究結論,或是可能已經存在了,但是我現在還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的話,希望請您可以分享那份文獻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