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YEScnYES

〈國泰金法說〉壽險業避險成本嚇人 李長庚:國壽近年資本強化投入逾1千億

國泰金 (2882-TW) 今 (24) 日召開法人說明會,談及外匯價格準備金議題,總經理李長庚表示,壽險業總資產約 33 兆元,為了維持資產負債表的穩定,每年要花超過 1 個百分點的資產去做避險,這是相當嚇人的事情,而國泰人壽近年在資本強化努力上,也陸續投入 1000 多億元。

國內壽險業將在 2026 年接軌 ICS 新制,李長庚指出,這是壽險業的一件大事,不過,我國壽險業在全球具有特殊性,首先是整體壽險總資產占金融總資產比重超過 3 成,在全球居冠;第二、台灣自 2000 年開始推行投資型保單,僅 20 餘年,相較歐洲已推動 50-60 年,也就是說,歐洲已經調整了 50-60 年,但台灣調整時間這麼短,卻要適用同一標準,坦白說難度非常高。

第三、現行資本適足率 (RBC) 風險信賴區間為 95%,而 ICS 則是 99.5%,簡單來說,ICS 光是資本要求評估就增加 1.6 倍。總體來看,若台灣壽險業要按照國際準則來接軌,難度相當高,再加上 ICS 新制本來就是規範較為活躍的大型國際保險集團。以目前各國的大趨勢來看,較活躍的大型國際保險集團就可能要適用 ICS 國際標準,其餘各國就視產業發展狀況推出在地化的 ICS。

李長庚認為,ICS 制度本身是為了強化保險資本,逐漸導入更佳的資產負債管理架構,對於長期經營來說確實有幫助,但台灣接軌難度高,因此,主管機關也提出許多在地化措施,雖然台灣比韓國等國家晚接軌,但也可參考他國經驗,來檢視評估未來接軌是否能順暢。

李長庚說,國泰人壽近年陸陸續續在資本強化努力上,已耗資超過千億,這是為了維持好的資本結構,除了業者自己努力外,另一方面也看到主管機關、壽險公會為了協助業者順利接軌,研議許多在地化措施,儘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希望一個新的制度導入都能夠順利。他強調,必須產業要共榮,才能贏得社會大眾信賴,迎來長期的繁榮。

關於外匯價格準備金議題,李長庚指出,壽險業 2023 年為了不到 1 毛錢的匯率波動,花在傳統避險的成本高達 3600 億元,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壽險業整體總資產約 33 兆元左右,一個產業每年為了損益表的穩定,要花超過 1 個百分點的資產去做避險,這實在是滿嚇人的事情。

李長庚甚至開玩笑說,台灣政府應該頒發一塊「功在社稷」的匾額送給保險業,因為國內收益率太低了,壽險業將保費拿去海外投資,幫保戶創造較高的收益,「這絕大部分都是保戶的錢」,但新台幣並非國際貨幣,進入到國際市場時就會產生匯兌風險。

李長庚表示,以前匯率相差不遠,避險成本沒這麼高,但美國近年的暴力升息真的完全沒有經歷過,匯兌成本壓力真的非常大,因此,主管機關、壽險公會大家都在集思廣益,希望透過各種機制把避險成本降低,不斷地提升、改善,因此,期待業者本身也要持續努力,透過匯兌風險的管理,基本面也要加把勁,長期的讓資產負債更平穩,匯率風險再降低,期待過幾年後,產業將會越來越健全,對保戶權益、業務發展都是良性循環。

壽險公會研擬外匯價格準備金建議案,預計月底提交到金管會,內容包括一、不動產增值利益準備金;二、重大事故收回準備金;三、營業損失準備金;四、公司自願強化提存準備金;五、長年期保費不足準備金;六、其他經金管會核准項目,希望充實業者外匯價格準備金的財源。

更多鉅亨報導

•2023年底每股EV增至77.7元 國壽首季CSM估達250億元

•國壽國內外股票Q1投報率逾1成 未實現逾千億「動能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