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16實盤帳號的運作與維護]是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由於版便限制 會在留言區分別說明1、2、3項細目
1.例行操作
1-1 總金檢和
1-2訊號抽樣
1-3異常帳號標註
1-4預防性調控
2.新帳號落地操作
2-1交易對抽樣回測
2-2新策略熟悉
2-3屬性定位
3.緊急狀態
3-1系統插針(大盤)
3-2各別交易對異常
3-3緊急狀態處理SOP
本篇單就人員例行操作與緊急處理為主,
不牽涉進出場邏輯!
如果希望能多點這樣的分享 給點動力 點點讚+關注
1.例行操作
簡單就是每天要做的事情,當系統穩定可以改成抽樣
但新交易對建議只少維持一周以上.
1-1 總金檢核
我會用一個帳號,用同樣金額來跟隨我所有帳戶,
只有帳戶出現異常波動,從這裡就可以看出.
1-2訊號抽樣
新的交易對會逐筆訊號檢核,大概2-30筆後,
就可以用抽樣節省時間.
1-3異常帳號標註
但凡有消息面,或是項目方即將解鎖等,
有機會影響震盪幅度的原因,需要先有個底.
1-4預防性調控
一旦標註不足以讓你放下這個問時,
通常會預防性的降低槓桿,或降低下單金額.
2.新帳號落地操作
也就是新交易對、策略、或是參數要落地執行了
但就連我也會讓他實盤跑一陣子,
看看市場深度、實盤曲線等根回測數據跑出來的落差,
是否符合預期.
2-1交易對抽樣回測
那當然在部隊裡面要接收一批新武器或是戰機,
一定要派出種子教官去熟悉性能、與武器本身極限,
避免一開槍就膛炸的悲劇.
2-2新策略熟悉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各種不同K線級別,或日交易時段,
分別看一下結果,這樣操作人員在心裡會有個底.
例如有的策略一定要跌到很深,才會有動作,
有的策略則是很靈敏的左側反映,
你都必須要有基本的熟稔,在狀況發生時可以即時反應,
而不是再回去翻操作手冊或是數據回測.
2-3屬性定位
延續2-2 你熟悉了該策略後,
就可以把他歸類在你的分類裡,
這在接下來的緊急狀況時,
可以幫助你用最短時間找到需要優先處理的帳號.
3.緊急狀態
緊急狀態,就是發生的很突然,
你無法事先採取預防,所以前1、2項的肌肉記憶,
變得尤為重要.
我在傘訓最不敢忘的就是開副傘
一個有效的及時介入,很可能決定你的{帳號}有沒有明天.
3-1系統插針(大盤)
這個比較容易遇到,
但通常你只要留意你在1-3有標註的那些,
基本上都可以過關.
3-2各別交易對異常
這通常表示該交易對項目方,或是因為其他因素釋出消息面,
例如被政府針對、項目方跑路、又或者有新項目要上線,
所導致震幅異於以往,如果這時又加上搭盤助攻,就要特別留意.
這實屬亂拳打死老師傅 不按牌理出牌.
3-3緊急狀態處理SOP
動作一:
快速瀏覽訊號日誌,找出瞬間訊號送出最多筆的交易對
動作二:
立刻打開跟單帳戶(1-1),檢查總體資金變化,
並檢核 所需檢查之交易對
動作三
用1-1找出1.浮虧最大 2.資金占用最大的若干交易對.
並針對狀況作出相應對處置,
例如:嚴重滑點、倉位不對齊、漏接訊號、漏發訊號、等等等
由於篇幅有限,相對處置方式反應好,另外開一篇詳解^^
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
就是職人精神
Love&peace
交易計畫
如何計算槓桿於風險範圍內如何計算槓桿於風險範圍內
相信部份交易者或是新進人員
沒有實質計算過最大風險
就索性的進場操作
並造成不可逆之虧損
倉位管理 &盈虧比
是交易最基礎之風險概念
較好的盈虧比 可使容錯率提高
相對較差的盈虧比 往往較要求高勝率
想要長期的資金水位上升
必需遵守風險管理的原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利用止損價位去計算槓桿及保證金
假設風險止損範圍於3%內
是可以接受之風險範圍
進場價位 離止損價位相差2.78%
那是否可以套用參數
10x槓桿 保證金運用10% 止損價位符合風險3%內
5x槓桿 保證金運用20% 止損價位符合風險3%內
且目標價位與止損價位符合風險報酬比
槓桿 保證金 風險3%
100x 1% 0.3%
50x 2% 0.6%
25x 4% 1.2%
20x 5% 1.5%
10x 10% 3.0%
5x 20% 6.0%
可以依照交易系統調整適合之參數
[投資者類型] 投資策略分類圖.投資策略分類分成兩類型:
1. 被動投資型(消極管理)
認同經濟學上的效率市場理論,相信市場隨機漫步,認為投資人主動投資的績效,不太可能超越市場年報酬率(指數年增率)。被動投資的兩個重點,在於「成本」跟「時間」,對於被動投資人來說,手續費愈低愈有成本優勢,持有的時間愈長愈有時間優勢。他們的核心價值是:分散所帶來的平均報酬。被動投資在台灣的代表是『台灣50』,在歐美則有SPY、IVV、VOO、VT、AGG等家。
代表人物,包含約翰柏格(先鋒基金創辦人)、威廉.伯恩斯坦(智慧型資產配置、投資者宣言、投資金律等書的作者)、墨基爾(漫步華爾街的作者)
2. 主動投資型(積極管理)
除了被動投資型,主動投資人依照不同的細分類型,會有"不同程度"上否定效率市場理論與隨機漫步。其中,不信任程度最低的包含『選股』(建立投資組合)型的投資人,他們認為市場並非完美,而且會出現供需失衡的時候,但總體來說大多數時間都很有效率(愈成熟的市場愈有效率,新興市場則相反);和『選股型』相反的,是TradingView最常見的——重視進出場時機——的類型,他們依照方法論的區別,可以再簡單粗分成突破/擺盪(前位與後位)兩種體系。
投資組合的代表人物根據不同風格,我會細分成價值型與成長型。
價值型投資:葛拉罕(價值投資之父,巴菲特的老師,古典價值投資)、巴菲特(波克夏海瑟威,當代價值投資)、喬爾.格林布萊特(發明神奇公式,混合價值投資)
成長型投資:費雪(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開創者,巴菲特的第二位老師)、威廉.歐尼爾(發明CANSLIM,投資人商業日報)
進出場點的代表人物,就非常非常多了...查爾斯道、李佛摩、巴魯克、拉里威廉斯、馬丁舒華茲...很多很多,這一個類型的特別容易出現詭異的交易大師。另外,在這些以外的類型則是全球市場的『總體經濟型』,代表人物有索羅斯,還有『新興市場型』,代表人物墨比爾斯。
[思考方式] 關於假設的檢驗-從科學猜想的起源,談交易的本質是不是同樣是驗證呢? 在買賣日常商品的時候,我們一般不會太多計較,用心的人會打開記帳APP登陸消費數據,對於從事金融交易的投資客,倒是有不少人不習慣『記帳』,投資客會打開圖表,觀察商品走勢,並且評判走勢發展的方法十分豐富,相比於查閱枯燥的過往記錄,預測未來,提出市場假設,再等待未來的實際發展是不是如同自己所想的那樣,更是投資客在市場上的最大享受。
然而,大家也十分清楚未來的走勢發展,變數太多,以致於是不可能去完美預測的,因此更多的行為,本質並不是預測,而是改成『推論』才對。舉例來說,金融交易員都會擬定策略,進行推論,並且一步一步驟的執行和應變,或許和在做科學實驗之前的推論,在概念上也類似的。因為本身是研究化學與材料科學的專長,我覺得可以從從科學猜想開始討論。
科學知識起源於清想,而我們說的「猜想」在一些日常節目或許多多少少聽說過,其實呢,它就是一種相對嚴謹的「假設」,需要運用創造力、想像力,然而,科學知識有它的客觀性,猜想/或說科學假設,雖然可以由人類主觀地構思,但它是不是可信呢?這一個就有賴於研究人員進一步的檢驗了,經不起檢驗的主張,就會受到事實的反駁,看到這裡似乎很熟悉,因為,和平常市場上面的交易經驗,本質上都是須要~驗證~同樣的,經不起檢驗的主張,就會受到事實的反駁,在交易領域,這份反駁是-認錯止損-在做實驗的時候就是打掉重做,或是檢驗流程哪裡有不合理的部分。
科學知識的演進,依賴於- 提出假設>反駁>修正流程>在提出假設 -的途徑,反覆進行。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氣體動力學》,這個理論不是經由觀察而歸納得來,相反的是先有理論上的假設,我們才會留意到一些本來不會留意到的現象。按照這個理論,氣體由無數的小分子組成,亂飛亂撞,氣體的溫度愈高,分子的飛行速度愈快。分子撞擊到容器上面,必構成氣體的壓力,在學習物理學的時候都學習過牛頓力學,這是從的牛頓學說的靈感上構思的假設,並不是由經驗觀察得到的。此外,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理論,得力於思考的成分更多,他的結論是可以被 檢驗 的(Testable),結論往往很意外(例如,光線會受引力場吸引而彎曲),對於假設,如果那些假設被發現不是真的、有效的,那麼呢,他的理論會受到挫折,但是結果卻被證實是真的,大大增加了理論的可信性。
圖(1) 科學知識的演進
前一篇的文章〈關於技術分析的方法論:主觀與客觀〉提到:對於客觀方法,可以透過歷史檢定重複驗證、程序測試,根據統計的結果評論(略)最後,證實方法是不是有用。對於投資人, 實踐時間 (交易經驗)和 資源 (本金)都十分受限,我們在於有限的資源上,應該盡量在投入之前,做出更完整的某策略/某方法論的評估和驗證。對比於傳統的做法,散戶的循環一般是:
交易>被市場欺負(您也可以說繳學費)>用實際體驗的經驗,做一些修正>交易>因為經驗是不完整的,再被市場欺負
這樣的結果是反覆大約兩、三輪循環,應該就破產了。甚至投資人,沒還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倒下了,
因為:
假如他的策略/觀察經驗能賺錢,不過他的經濟環境,可能已經限制他無法繼續交易
假如他的策略/觀察經驗不能賺錢,當他被證實是錯誤的那天,也同樣是賠光本金的那天
科學的猜想雖然很多時候不可以被證實,但沒有例外都是可以被檢驗的,解釋自然的一些現象,一定是有內容的。同樣的對於交易的本質、交易的方法也建議是可以被證實的,方法應該可以被客觀的檢驗,而不應該讓有限的金錢去讓市場幫助檢驗,要記得喔,用真金白銀,換來經驗,這是一個度太好的說法,比較好的解釋是,我們盡量在前置作業上,花時間確認什麼方法是錯誤,什麼或許可行,以至於在使用投資策略前,應該就要知道策略/方法論的預期獲利是多少?由於一個有內容的理論會排除某些已知的,所以它必然是可否證的(可證偽的),不能被證偽的觀察經驗或交易策略,就比較不好了。
在技術分析領域,就剛剛好有一些不能被證偽的觀察經驗,比如"艾略特波浪理論"的浪1-2-3-4-5-A-B-C結構,波動呢,不管怎麼樣,艾略特都會跟你說上升一定有5浪,下跌一定是3浪,浪打浪大師喜歡說:「多頭市場中,第5波是延生波,現在是平台式浪3-3-5的三波修正波,如果要新低,這種走法比較有可能。」投資人會發現,不管走勢怎麼變化,他們都能指出現在是第幾浪。
圖(2) 艾略特波浪理論示意圖
我覺得"艾略特波浪理論"的定位,就好像是科學領域中的那些,不能被檢驗卻又自稱是科學的理論,比如阿德勒(Alfred Adler)認為,一個人有什麼行為,歸根究底都是出於 自卑感 。如果你不幫助人,阿德勒說這是因為你自卑,覺得自己沒有用,自己都顧不了,哪有能力幫助別人呢?如果你幫助別人了,阿德勒也說你自卑,因為你要證明給自己及別人看。總之,不能被證偽的觀察經驗的共同特色,就是-" 事後它們總是可以給你圓滿的解釋 "。
知名的佛洛伊德分析理論,如果您在學術上瞭解過這個理論,也會聽研究家們說:佛洛伊德學說不可靠,因為不管怎麼做,佛洛伊德都能解釋成"原始衝動"和"潛意識在作祟"。無論做什麼,都會證明佛洛伊德正確,像是這類主張無法被檢驗:只是出於主觀的猜想,卻缺乏客觀的內容。唔唔...說到這裡就好了,再說下去會談論到佛教,擔心爭議太大。
話題回到原點*T_T)" 我想說的就是下面幾點:
科學的發展的起源,通常不是藉由觀察經驗發現,而是因為思考出理論猜想,然後再去證實實用性的。
科學的猜想是須要能被檢驗的,也可以遭受證偽的。
交易策略的制定應該和科學一樣是嚴格的,因為投資人資源有限,不可能每樣錯誤都嘗試過一次。
交易方法的理論,應該要和科學理論一樣,是可以被客觀呈現的、也可以被多市場回測的。
小心不能被檢驗,卻又自稱自己 很科學 的理論,例如:艾略特波浪理論。
[交易計畫] 交易週期:投資人屬性分類圖這是我製作的投資人屬性分類圖。製作這張圖表的原因,是一次群友討論投資觀點的時候,對彼此的看法產生爭議,相互認為對方說的不正確,旁觀起來,雙方的說法都具備充足的邏輯,論點有據,促使爭執的原因,單純是他們在說兩件事情,一位分析的是30分鐘到1小時線級別的K線走勢,交易週期大約3天以內,最常不過一個禮拜,他主張看跌。另一位是長週期的投資者,它看的至少是日K、週K起算的圖形,主張比特幣是起漲點。
雙方都沒有說錯,差別在於「投資週期不同」,也就是他們是「不同類型的投資人」,我建議相互討論投資觀點時,應該先辨別對方是什麼族群的,再展開討論,會比較有效率,且不會產生誤解。在銀行業,最常見的投資人屬性為依照「風險偏好」分類(1)風險趨避者、(2)風險中立者、(3)風險偏好者;而項目有年齡/學歷,投資經驗、可承受波動率、交易頻率、投資目的。
例如,依照投資的目標,你採取的工具和投資商品,配置比例就不應該一樣。目標是累積額外老人退休金的,或教育經費的,就不應該頻繁交易,而選擇穩健工具,基金、長期定投龍頭股領現金股利就足夠。追求總投資報酬最大的人,屬於當沖、短線、波段交易者,或者你是專業投資人,獨立操盤人,進入了交易者領域,就幾乎是屬於這類型的了。通常來說,波動比較高的金融市場,短線交易的次數高;波動低的可長時間拿著等獲利了結,看個人需求。
還有投資機構、外資/法人領域的人,他們屬於船堅巨砲的類型,就會涉及到所有的投資屬性,機構聘請專家團隊,開發交易系統,量化分析,製作高頻交易程式,將短線到波段、部位調整的交易全部程序化,進行風控,屬於金融市場的主導力量。閱讀上文之後,可以理解我什麼麼每次標題都註明類別了麼?就是擔心誤解意思。
看懂指標就能賺錢嗎——淺論賺錢的核心秘笈經常聽到大家說,我的技術不行,又賠錢了,老師,你能不能推薦一個好用的指標啊?或是跟我探討某個指標,如何修改參數,變得讓自己可以戰無不勝。每每聽到這樣的問題,我都覺得很無奈。在過去,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說過,賺錢和技術無關。
你是否想過,如果技術分析能力和賺錢成正比,那些發明指標的人,是不是應該都是億萬富豪呢?即便不是所有的指標都好用,但就被市場推崇的那些神奇指標的發明者是否應該非常有錢?因為我們都覺得指標好用了,他們是發明者,就更加精通指標精髓了,但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是否定的。迄今為止,我知道那些交易天才去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技術指標,卻罕見指標的發明者用自己的指標成為億萬富豪。如果有,我相信他首先是一個頂級的交易員。
這如同好的教練其實並非好的運動員一樣的邏輯,交易本身是獨立的工作,他需要的素質並不是基於技術這個單一的條件,而是更為綜合的心理因素,很多頂級的賭徒,他們並非高學歷的科學家,利默佛爾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一個人的智商和學歷沒有正比,很多成功者並非通過系統的學習,當然我們不否定系統學習的重要性,但首先你要是一個具備足夠智商的人,這樣才能如虎添翼。
回到技術分析上,我經常說,分析和交易是兩個層級的事情,我的分析水準應該算是中上了,但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好的交易者,因為我不具備交易素質——膽識,很多人能夠賺到錢,那不是基於技術分析,而是基於他們的膽識,在關鍵時刻可以殺伐決斷,這樣的人才是交易者的佼佼者。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果敢堅毅的人,學習了交易技巧,成功率一定高於技術分析很好,但缺乏勇氣的人。
所以在大型機構,分析師和交易師是兩個部門的人,大家發揮各自的專長,達到共贏的目的。當然現實中,不否認會有分析和交易合二為一的人,但這樣的人鳳毛麟角,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就我個人而言,我寧願花時間去在技術分析上,因為那是我的愛好和專長,而做一個想要賺錢的人,你應該思考,自己是否應該做一個專注的交易者,因為多數人無法成為二合一的結合體,那就最好專攻一項,做一個交易者其實才是你能否在這個市場賺到錢的關鍵。
所以我們看到技術分析水準和賺錢並沒有必然聯繫,那麼什麼才是賺錢的核心技術呢?
我想應該是心態,很多人都說過,我也知道這裏該漲了,我也看到了風險了,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這樣想贏怕輸,都是基於我們的心態,因為我們人性的貪婪和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法消滅的,除非你可以成佛,否則也不用刻意的責怪自己。
在我的社群裏,平時我很喜歡說一句話,就是告訴大家,我的分析水準並沒有比任何人高多少,但我的心態很好,因為我的個性讓我可以置身事外,相對理智和客觀的去分析事情,如同詩中所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時候,你的心態問題,源於你的立場。也有人說過,持倉決定立場,當你持有籌碼的時候,一定會不自覺的看多,即便是經過專業的訓練,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不受影響的。所以不要刻意強求自己,讓自己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如去做自己更專長的事情。
我在社群中,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斷的提示風險,告誡大家,控制好自己的心態,我想這個是我可以做到最好的幫助,遠遠比一次正確的分析更有意義。
所以我想大家也可以嘗試這樣的方式,不要試圖尋找什麼高級的交易技術,什麼只有莊家才知道的指標秘笈,那些不過是你不自信的表現,一個頂級的交易者,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心態,可以在一手爛牌的時候,少輸甚至不輸,而一手好牌則要一定大贏。這樣的交易,長期看是完全可以跑贏大市。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是一個投資大師,回看過去30年他之所以成為大師,不是在多頭市場他賺的更多,反而是在空頭市場他輸的更少。
財富的積累一定是看木桶的短板,最堅硬的矛不一定讓勇士保命,反而是好的盾牌帶來更長久的生存。
如果你可以把每一次的交易,都看作一次起承轉合,周而復始,相信你可以成為這個市場的贏家。記住好的交易者,不一定是好的分析師,也不是那個單次盈利最高的人,而是一個持續賺錢能力強的人,是一個用平常心做交易的人。
2018 是時候好好教訓教訓自己༼ ▀̿̿Ĺ̯̿̿▀̿ ̿༽ (深吸一口氣) 回顧過去2018年在TradingView上面所發表的看法,雖不盡完美,但每一筆都算有負責的追蹤後續行情發展,並更新看法。
以2018年一整年的紀錄來看(撇除實驗性質的BTC與幾篇短線策略外),整體 勝率53.06% ,光看勝率動物園的猩猩阿明(͡o‿O͡),每天擲硬幣可能都跟我差不多,可憐!而ROI最後是以 4.56% 畫下句點(若以單筆交易風險值1%來說), 獲利因子1.23 更是可悲(稍微解釋一下,這等於你冒著損失1元的風險去獲取1.23元), 若以投資來說,可能稍嫌普通,甚至跟檯面上下的各位大神比,簡直零頭。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以為我會從此離開交易,皈依我佛,往後看到K線就噁心,看到bid/ask就頭暈(恩...不用往後,現在就有一點了 ͡ಥ ͜ʖ ͡ಥ)。
雖然檢討主要的功用是吐槽自己與怨天怨地怨別人(?),但還是有發現自己策略的缺陷與弱點,就我自己統計的圖表來看,我的弱項是原物料與貴金屬,若2018年除去這兩類商品,相關數據將會如下: 勝率58.97%、ROI 8.21%、獲利因子1.63、MDD 4% 左右 。
看到這裡,這種結果對我來說,滿意度只能算中下,因為我知道表現還能更好,這策略還沒有完整的在TradingView上呈現,因為...要頻繁的變更部位權重和調整止損止盈,並且更新在TV上,實在是沒有時間,故在這發表的交易想法屬於陽春版。雖是陽春版,但一個策略該有的也都具備。不過時間付出的少,報酬表現相對沒那麼高,似乎也合情合理。整年總筆數49筆(純外匯39筆),平均1個禮拜1單。對於時間沒這麼多的人,這種操作方式相對舒服一點。
這篇也是在工作空檔間完成,若有錯字或錯誤的地方,麻煩! 不要讓我知道...謝謝,跟交易一樣, 不完美才能最接近完美 。ຈل͜ຈ
最後也希望,能在這裡看到各位的年度分享,互相學習交流。ヽ༼ ͡☉ ͜ʖ ͡☉ ༽ノ
(若有想補充的,會在下方補充。)
ETF買下全世界:投資美國股市的三支ETF:VTI、VOO、SPY管理費用、流動性差異搞清楚VOO、VTI、SPY這三者追蹤指數的差異後,接下來我們來看最重要的部分:管理費上的差異,我將這三種的管理費做成表格,
可以發現,以管理費來說,VOO大勝SPY,所以回報率比較高,這兩者追蹤的指數都一樣,對普通人而言,這2者間直接選VOO就可以了。
為什麼說對普通人而言呢?因為SPY是成立已久的ETF,市值比年輕的VOO多了兩倍,相對流動性與買賣差的差距會比較小(事實上,VOO的流動性也相當大,買賣價頂多差個0.01而已),但除非你投入的金額有千萬級別,不然是可以忽略買賣差,直接選擇VOO,享受低廉的管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