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10Y交易想法
Long US10Y - 2021/08/09上周五公布非農後終於以一根長紅突破自2021.05至今的下降軌道, 其實在7月底8月初時態勢就略有不同, 7月底時高不觸及軌道上緣, 8月初時低也不觸及軌道下緣, 不過考慮到當時跌幅已深及年線且即將公布非農, 市場轉為觀望也屬無可厚非.
短線上7/19至今可以視作一個小底, 不過橫跨時間太短意義不大. 今年3~6月築成的頭部頸線價位約在1.5~1.53之間, 而這正好與下彎的半年線1.514約莫重合, 1.5上下會是一個較重要的關卡, 如果能夠明快有力的突破(1)1.50整數關卡/(2)半年線1.514/(3)前波頸線1.53這一系列接踵的關卡, 突破前波高點1.774的難度也不會很高, 不過這會需要相應的很強勢經濟數據或意外不可控的通膨展望相配合.
短線預計先看1.5上下, 再且戰且走.
美國公債10年期公債殖利率思考承襲前篇所述
2021年4月29日迄今8月3日,以為期大約3個月(相當為1季)作個錨點繼續觀望
原則上
債券價升,債券殖利率下降,股市跌
債券價跌,債券殖利率上揚,股市漲
這是基本定律
因為聯準會的目的是刺激經濟、消費與市場
因此量化寬鬆(QE政策)的購債計畫會讓債券殖利率上揚是必然
然而其隱憂則是大量印鈔的風險性,也就是眾所皆知的通貨膨脹(Inflation)
聯準會購債,等於政府發公債,政府再花錢買公債
而目前聯準會的貨幣政策很明確就是維持相對寬鬆,低利或負利率是常態
同時聯準會也聲明維持當前利率及購債規模
這種偏鴿態度確實緩和市場的波動,讓波動幅度貼近窄幅
美國國債的殖利率2021年3月31日時達到高點1.7422%左右
隨後持續緩跌至如今2021年8月3日1.1900%左右
整體萎縮了大約0.5522個%
其中有幾波幅度稍大
可以從圖表中我以顏色為區間區隔出下跌的幅度觀察出來
最後思考近期各方消息
聯準會一部分人士表示將視美國就業人口成長幅度決定是否縮減購債
最快將於2021年底開始減碼購債(Taper)
然而另一派人士則是維持先前預測認為將會於2023年開始升息
但無論何種聲明均顯示聯準會確實有著手規劃要「退場」
只是是否要「退場」還需要更多「時間」來觀察數據
因此前篇推測提及4點
1、殖利率持續看漲
2、疫情
3、聯準會的購債力道
4、熱錢流向
第1、3、4點
時間驗證殖利率互有漲跌,且聯準會的購債力道依然是重中之重
前段5月12日債券殖利率漲至1.6952%隨後又走跌至今1.1900%
理論上
債券殖利率走跌是為了刺激經濟
也代表景氣不佳才需要大量資金刺激
而刺激成功導致美股各大指數緩步上揚,看起來經濟是變好
然而債券殖利率走揚
就代表開始減碼購債,也代表景氣復甦
而這時一旦資金開始撤離股市,是否又會導致美股各大指數遭挫呢?
只能說經濟市場的趣味性就是如此
常常看起來有一套規律但其實仔細研究起來又似乎沒甚麼規律
但要說完全沒規律也不對,因為確實看得出來總體方向
頗有趣的
第2點疫情
疫苗施打率、普及率確實是經濟復甦的重點
這點自然不必贅述
各大新聞或報導都搜尋得到
然而近期仍有部分潛在隱憂(黑天鵝事件)
即是Delta變種病毒以及韓國境內2例Delta Plus變種病毒
這部分同樣的必須等待更多數據以及資料來驗證
同樣都需要時間觀察
至於前篇末段補充的「新興話題與未來:綠能與太空產業鍊」
則留待後續再討論
以上整合心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美國公債10年期公債殖利率高點利多交叉討論與思考利率是貨幣的成本,債券是股票的替代品
債券的利率越高,對股票的壓力越大,因為會吸引金流進入債券市場。因此投資者現金定存利率,常會被通膨所吞噬,因此都必須選擇一種投資方式,股票或債券。
因此當債券利率高於通貨膨脹和股票利率,投資人會選擇債券。反之,投資者則願冒風險轉而投資股票。因此,債券利率愈高,進入股票的資金就減少,反之,債券利率低,股票能用的資金就多。
而美國國債可以自由交易,代表價格由市場決定。但是「票面利率」 是固定的 ,換句話說,不管入手這張美國國債的價格是多少,所收到的利息是固定的。因此,當入手的價格越貴,殖利率自然降低。
因此,當美國國債的殖利率飆漲,代表美國國債的價錢不斷在下跌,也就代表很多人在賣美國國債。這即是因為債券買賣價格會波動,因此殖利率也跟著波動,而兩者之間則呈現反向關係,債券價格上揚,殖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下降,殖利率上揚。
股市上下波動震盪,投資人為了追求穩定的收益,當公債殖利率逼近股市的殖利率時(收益接近),大家自然選擇投資幾乎零風險的國債,於是把放在股市的資金抽離轉進國債,根據供需理論,當錢抽離股市,股票沒人買,股市就會下修。錢進債市,債券價格上漲,債券殖利率下跌,同時股市下跌,導致股息殖利率上漲。
再來要思考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簡稱QE)
政府想穩住經濟,但傳統的降息政策方式有限,除了原本的量化寬鬆(QE),就是資產收購計畫。
對比各國央行控制官方利率的升或降來引導市場並提振經濟的傳統方法,QE是比較新的方法,主要是透過央行來收購公債或優質企業債等方式,藉由增加買家與需求的方式,進而壓低市場利率,又因政府願意出手買的資產,必定經過較嚴格評估,同時可以拉抬投資者的信心。
但此種做法會被解讀為印鈔,是因為央行購買公債,其實就是政府一邊印公債籌錢,另一邊的央行花錢(印鈔票)買公債,其實就像央行直接印錢給政府花。因此常說聯準會或是歐洲央行過去幾年的資產負債表增加幾兆或多少規模,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收購了這些金融商品(債)造成的,也就表示市場多出了這些資金流動(印鈔票)。
過低的美債殖利率,產生連鎖效應是逼迫很多投資機構把原先放在國債裡面的錢,轉進其他的風險性資產,如此就達到聯準會所希望的效果:逼出存款(金流)、股市熱絡、促進借貸(低利率)、促進消費(花費)、促進經濟。
如聯準會所期望的,美國國債的殖利率,在2020年3月疫情以後下滑,在8月產生低點約0.5%,之後,美國國債的殖利率開始回升,2021年1月突破了1%在此時(4月28日),美國10年國債的殖利率是1.638%。足足比去年8月的低點高了1.1個%。
這通常會有兩個效果,1是逼出銀行內的存款(金流),2是促使企業投資。
藉由低利率,讓存戶幾乎拿不到利息,而願意領錢去投資或是消費,如此一來就會激發股市熱潮與提升消費力道,同時極低的借款利率,反過來說也能降低債務壓力,讓企業願意借款投資或擴大生產,如此也能刺激民間的投資力道。
而QE的缺點在於央行出資購債這件事,本身就扭曲原有的市場機制,而大量買進公債也可能會讓政府因為不用擔心過度舉債卻無人購買,而產生了過度借貸的問題。這2個問題雖然沒有立即性危害,但時間一長就會產生泡沫化以及政府信用危機,可能是下一次金融市場風險的主因,要非常謹慎。
利率的走向可分成3步驟:
1、QE縮小或停止
2、升息
3、多次升息
然而全球央行還沒行動,市場利率已率先反應,代表利率走升階段即將來臨(經濟復甦),這時的債券市場壓力要比股票市場大,況且股票市場還有景氣復甦的利多(資金行情進入景氣行情)可以支撐。
然而聯準會每個月還是持續購買美國國債,國債價格應該上漲,殖利率應該下降,同時聯準會表示2023年以前都不會升息,現金流應該充沛,股票市場應該也上漲,但似乎也沒有,而股市不振理應刺激國債市場上漲,但又為何投資者要賣美國國債。
簡單初步是因為「通貨膨脹」。
因如果大家都覺得物價會漲,通貨膨脹將會很嚴重,不會放在銀行定存,或是購買國債收取微薄,但跟不上通貨膨脹的0.5%的利息?簡單思考就知道,當然是要儘量把錢移入能跟隨通貨膨脹一起上漲的資產產品,不然即使錢的總數沒變,本身價值也是越來越低。
通貨膨脹可以根據以下幾點判斷
1、疫苗
假設疫情趨穩,實體經濟將重新開放,民眾消費力道上漲,物價上漲。
2, 政府印鈔票
錢流入實體經濟,消費者物價指數的通貨膨脹就可能發生。
3 , 原物料漲價
一旦經濟重啟,需求暴增,原物料供給趕不上需求,價格就會上漲,自然產生通貨膨脹。
姑且暫時推測
1、國債10年期殖利率目前仍會持續看漲。
2、疫情將會是轉捩點,必須密切關注進度。
3、聯準會的夠再債力道同樣極為關鍵。
4、熱錢流向,進股市或債市,抑或進幣市(包含加密貨幣)。
以上小小心得整合起來,持續探究相關聯處,不停精進自身所學。
(美國公債10年期&美股)未來公債殖利率往上飆升機率大增! 股市是否連動?各位投資夥伴大家好,
今天要分享的是從公債10年期殖利率走勢推估未來市場的氛圍轉變,
●從長期趨勢周K角度而言:
歷經55周的空頭之後在3/15當周首次挑戰前波箱型區間的中關價1.7,也在多空均線(240MA)前震盪,為第一次壓力測試。
雖然隨後回落5周但都未跌破前波箱型區間低點,如此以來作出完美的Cup and handle型態,目前處於柄的位階,未來即將在進行一次往上壓力測試及突破,若突破會迎來一波債市利率的牛市。
●從小時框角度分析:
目前基本雙重底(W底)型態已做出,密切觀察未來幾小時是否有機會突破1.569,若突破則看頸線(1.587)。也看漲。
而10年期債市利率常常淪為主力作價的工具,為何稱為工具,先撇開利率的實質影響,單就利率的漲跌就能創造話題性及新聞性。
當利率未來大漲時市場氛圍就會轉為悲觀,公債利率飆升,股市承受大量賣壓類似的新聞可能又再度出現。
如果了解主力的手法,現在不論股市幣市的回調就不難理解,高檔往下作價勢在必行也才能回收籌碼,
利率提供一個未來很好做價的題材,且目前利率尚未飆升&新聞尚未出現,代表跌勢仍然會再繼續。
搭配先前提到牛市週期約會在4月~5月出現一次技術性回調,如此以來感覺所有的走勢都變得相對合理。
因此對於未來看法:
●利率持續看漲
●股市幣市會持續修正。
【全球】4/11 - 4/17 行情回顧重點整理
在美國零售銷售表現亮眼之下,上週美股、台股、德股均創下歷史新高,類股呈現全面上漲,區域間先前落後的新興市場(除陸股外)也在原物料價格的支撐下出現較大幅的反彈。
美債殖利率、美元同步走低,顯示通膨擔憂逐步消退,美債平衡通膨率未破 3 月高點,尤其 20 年期長期通膨預期明顯走低。
製造業循環位在高點仍有利於支撐原物料價格及相關板塊在高檔,而長線仍以生產力優勢的股市板塊上方空間較大。
MM 研究員
上週主要發生大事有:4/16 美國零售銷售創新高、4/16 台積電 Q1 法說上調營收與資本支出、10y 美債殖利率一度下破 1.6%、台股德股美股週五收盤創歷史新高。
1. 股市:
全球股市在美國零售銷售表現亮眼之下持續上攻,類股幾乎呈現全面上漲,然板塊表現分歧,防禦性類股如公用事業及醫療保健分別上漲了 3.66% 及 2.88%,而在循環性類股中,原物料受到油價的提振呈現領漲,區域間先前落後的新興市場也出現較大幅的反彈,其中俄羅斯 RTS 上漲接近 6%,陸股則在經濟數據相對暗淡之下,表現依舊落後。
2. 匯市: 美元指數在上週通膨數據公布後一路走低跌破 92 大關,非美貨幣齊漲,原物料貨幣同樣出現較大幅度的升值,俄羅斯盧布上漲 2% 左右、巴西里爾則上漲接近 1.5%。
3. 債市:
債市則同步開始吸引資金回流,上週 30 年期拍賣投標倍數較上月大幅提高,國際間包括中國及日本也開始出現買盤, 10 年期美債殖利率上週向下跌破 1.6%,美國投資等級及高收益債券殖利率同步出現下跌,然新興市場債殖利率小幅走高,但幅度不大。
4. 原物料:
原物料市場在油價的影響下全面上漲,伊朗核協談判仍未有解,中東沙特及葉門胡塞的衝突導致地緣政治風險攀升,WTI 及布蘭特原油上週皆上漲 6% 以上,工業金屬及農產品平均漲幅來到 2%,金價在美國通膨數據公布後一度走低,然上週在美國傳出停用強生疫苗以及重啟對俄制裁下出現拉升,漲幅約 2% 。
5. 結論
上週整體行情來看,2 月以來的殖利率風暴正在消退,而市場也逐漸消化對通膨的預期,美元指數及美債殖利率同步走低,油價的走高主要受到地緣政治的短期影響,金價同樣也受到事件影響的短期避險情緒攀升,而非長期通膨的預期,美債平衡通膨率未破 3 月高點,尤其 20 年期長期通膨預期明顯走低。
中長期來說,製造業循環位在高點仍有利於支撐原物料價格及相關板塊在高檔,然在通膨僅為短期走升的狀況下,具有長期生產力優勢的股市板塊上方空間較大,後續重點關注科技相關公司財報公布是否能延續去年以來優於預期的表現。
【美國】聯準會紀要維持寬鬆態度重點整理
本次 3 月會議紀要與利率決策會議未有明顯變化,但可以從委員討論發現 Fed 貨幣寬鬆政策態度,已經從疫情初期的不斷擴大、去年底的危機融通措施到期,轉向到目前的維持寬鬆力道(購債),並開始逐步收回部分工具的階段。
如 M 平方 4 月投資月報 所述,美國經濟 Q2 將受惠製造業補庫存、服務業活動復甦雙動能挹注,並且關鍵的就業市場也將因此快速回溫,雖然這讓 Fed 態度不再這麼寬鬆,但在上半年仍有每月購債支持的情況下,行情仍將跟隨美國經濟基本面發展。
1. 經濟前景
基於疫苗與財政挹注,相較 1 月對經濟前景持更加樂觀的態度,預期今年實質 GDP 將會可觀地成長,而失業率也會顯著下降,並且觀察疫情住院與死亡人數,以及財政力道支持,整體經濟的下行風險下降,但長期實質經濟成長仍需時間,預計實際 GDP 成長會在 2022、2023 年放緩。
2.通膨看法
委員對通膨態度,維持與 3 月會議相同,由於今年生產供應端短缺,造成物價上升,加上油價去年低基期的因素,今年將會有臨時性的通膨出現,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 PCE 也將超過 2%,但預期在短期因素消失後,明年通膨就會明顯回落,並到 2023 年才會達到聯準會的 2%目標水準。
3. ON RRP 措施說明
委員考量隔夜利率出現下行壓力,討論增加 ON RRP 每日交易額度,從 300 億美元提高到 800 億美元,由於存準金仍在每月購債支持下增長,同時財政部短期將持續減少現金餘額,並釋放至市場中,這將使通過貨幣市場進行回購的投放量大幅增長,需要將交易額度增加到 800 億美元 / 日,才能讓資金融通方有正常的議價能力,並支持利率下限。
4.購債
維持與 3 月會議看法相同。目前實質經濟成長與委員會的長期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在實現目標之前,必須保持寬鬆貨幣政策,維持當前每月 1200 億購債速度(400 億購買美債、800 億購買 MBS)。
5. 結論
本次 3 月會議紀要與利率決策會議未有明顯變化,但可以從委員討論發現 Fed 貨幣寬鬆政策態度,已經從疫情初期的不斷擴大、去年底的危機融通措施到期,轉向到目前的維持寬鬆力道(購債),並開始逐步收回部分工具的階段。
而隔夜反向附買回(ON RRP)為目前聯邦資金池的利率下限,也是 2008 年金融危機後,Fed 貨幣政策邁入下一階段的早期訊號,當時於 2013 / 9 推出,主要目的在 QE 大幅推高銀行存準金後,捍衛短端利率進一步下行,因此也被視為是短端利率觸底的早期跡象。而觀察本次 ON RRP 交易額度提高到 800 億美元 / 日,雖然部分工作人員首次提到若出現不適當的利率下行,甚至有可能調高 ON RRP 利率,同時調查也顯示市場強烈預期有機會在 6 月會議或之前,見到超額準備金利率和 ON RRP 利率的調整,但是多數委員(Participants broadly supported…)僅支持在交易額度上的增加,尚未討論到利率的調整。
因此我們維持看法,Fed 在表示長期經濟不確定性依舊存在的情況下,將實施每月購債直到雙重使命有實質進展才會改變,不會根據預測進行調整,並且勢必會在調整資產購買前,進行充分溝通。
整體而言,如 M 平方 4 月投資月報 所述,美國經濟 Q2 將受惠製造業補庫存、服務業活動復甦雙動能挹注,並且關鍵的就業市場也將因此快速回溫,雖然這讓 Fed 態度不再這麼寬鬆,但在上半年仍有每月購債支持的情況下,行情仍將跟隨美國經濟基本面發展。
中美會開完,美債回撤,為反彈創造條件?美債收益率快速回撤
美債收益率在上週五極速沖高後,在週末醞釀了一下,週一快速回撤。這對於全球所有風險資產來說都可以松一口氣。從短期看來,這個事情利好A股和港股。從中期來看,週五的這次沖高力度,沒有前一次的力度大,因此形成了指標上的背馳。而且在收益率上第二次高點也不及第一次高點更高。這說明有中期回檔意願,是否能夠成一個小M頂,還需要看美債收益率是否能夠有效地向下突破頸線位置。
北上資金
北上資金作為A股各路資金中的“大聰明”,在週五順勢減持,但是減持力度有限,甚至在逆勢趁著恐慌搶奪一些籌碼。中美高層戰略會議火藥味很濃,這給脆弱的A股找到了恐慌下跌的理由,但是對於機構來說,先順勢打壓價格,再在低價搶奪籌碼是他們的拿手好戲。散戶也許10%的回檔就焦慮了,但是如果你留意機構持倉回檔,你就知道什麼是格局和自信了。當然,機構的自信來自他們超強的投研能力和形勢判斷能力。週一一開盤,截至到現在,北上已經淨流入32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北上資金指標出現紅綠柱子並存的情況,這是趨勢維穩,散戶可以輕微調整倉位,不宜大舉跟進,待到趨勢穩定再進入比較穩妥。那利潤換安全還是划算的,是長久之計。
中信持倉
事實上中信在上週五的操作沒有給出任何方向,所以在中信持倉的指標上才會繼續延續週五的白柱子,白柱子不是賺錢的信號,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今天即使是反彈也是非常初級的階段。對於穩妥的玩家還需待各項指標穩定再重倉投入。不過,柱子的高度是上升的,也支持反彈的效果,如果收盤時候顏色能從白色變為紫或紅,則對於明日比較有指導意義。更新:到撰稿時,已經變為紅柱子,看是否能夠維持到收盤。
富時A50
富時A50 1H最早提示反彈信號居然是在週末。早上九點的倒錘頭再次確認了反彈的形勢。可以看出美債收益率和A50處於不相關區域,但是有向負相關區域運動的趨勢。鑒於美債收益率下跌,最好還是要等到今晚美股開盤在看,在盤中做T+0可以避免明日受到美股的影響。
火柴頭指標也提示了,小幅反彈的信號,但是這種最初的反彈往往都不是一舉成功,而是會有空方反攻,來回拉鋸。只有當一方優勢確立時候,價格才會有慣性朝著那個方向持續運行。
南下資金
比A股更脆弱的是恒生,但是它低開高走。從南下資金來看,週五比較折騰,先進場,有大規模撤退。從指標上來看,目前南下資金狀態是一個巨綠柱的極值點,對應前面4次該信號出現,後面都是反彈行情。MACD開盤時居然指示多空都在退場,1小時候才能看清形勢:空方退場,多方小心翼翼進場。
道指高收293點創新高 債息升拖跌科技股美國10年期債息再度升穿1.6厘水平,觸發投資者避險,科技股遭拋售,拖累納指曾下挫1.8%,全日低見13158點,不過收市挽回大部分失地;銀行股則受惠息口上升,推動道指逆勢造好,一度上揚307點,盤中高見32793點,連續第三天破頂,最終並以緊貼全日高位作收,再創收市新高。
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曾攀升11.5個基點,高見1.642厘,突破3月5日所見的1.625厘一年高位。債息高企令標指無法延續周四破頂的勢頭,但低位逐步攀升,收市仍輕微連續兩日創新高,上揚0.1%,報3943點。納指表現不振,下滑0.59%,收報13319點。
10年期美債息高見1.642厘
上日進賬半成的特斯拉(Tesla),股價一度回吐4.78%,收市只微跌0.84%。Facebook下挫2%,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英特爾也錄得少於1%降幅。
反觀道指因銀行股造好而延續破頂之旅,收市仍漲升293點或0.9%,報32778點,連續三日創新高;大行高盛及摩根大通分別上揚1.96%及1.19%;波音抽高6.82%,為表現最強道指成份股;Salesforce則滑落1.73%,為跌幅最大道指成份股。
本周累計,道指攀升3.7%,標指反彈2%,納指亦錄得約2%升幅。
歐洲央行周四表示在第二季加速買債後,債息一度回落,周五再度上揚,打擊市場情緒。歐股受壓,泛歐Stoxx 600指數跌0.26%,科技股最傷,跌2.1%。三大股市個別發展,德股跌0.46%,英股及法股分別高收0.36%及0.21%。亞洲跟隨周四美股向上,日股升1.73%,韓股也漲1.35%。
美滙造好 金價先跌後升
債息回升利好美元,美滙指數尾段升0.24%,報91.64。美元兌日圓升0.49%,報109.04日圓;兌歐羅則漲0.24%,歐羅退守至1.1956美元。英鎊兌美元跌0.49%,報1.3923美元。風險貨幣偏軟,澳元兌美元跌0.39%,報77.59美仙,紐西蘭元兌美元挫0.69%,報71.79美仙。
金價受累美元強勢,現貨金曾下滑1.41%,低見1698.7美元,失守1700關;尾段轉升0.11%,每盎斯報1725美元。
美元轉強也推低油價,但主要石油生產國決定減產,令供應受到限制,加上市場仍憧憬下半年石油需求迎來反彈,對油價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美市收市,布蘭特期油跌0.6%,報69.22美元;紐約期油跌0.6%,每桶收報65.61美元。能源顧問公司FGE表示,假設疫苗接種計劃成功,美國和歐洲將在今年夏天的駕駛旺季,釋放對汽油的需求。
數據方面,美國生產物價指數(PPI)在2月按年升2.8%,為2018年10月以來最大漲幅,按月漲0.5%;由於勞工市場仍然疲弱,企業很難把上漲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另外,密歇根大學消費信心指數從2月的76.8,攀升至3月的83,勝市場預期。
- HKEJ
美股近期震盪表現美債殖利率從1981年到2018年的趨勢來看,近期的提升最高到2.3左右震盪,就有很強大阻力線.
但就報酬率而言不足以讓更多投資者棄股票投入買美債.
3/5公布非農就業指數及失業率都是比預期亮眼
新冠疫情從1/20最高峰也減緩下來
就操作方面可以買入一些準備復甦的RUT2000的股票,也可以等到VIX回落到20-22買入對股市震盪做對沖.
但是別忘了美債殖利率還有機會漲到2.3左右.
而大盤股表現可以發現3/4 AM4:00-AM4:45分盤後留有很長的下影線表示有大型機構在底部大量接盤. 如果大型機構接的盤破底後將有可能導致真正大跌,連大型機構也止損的危險.
而道瓊 費半 那指在日線的趨勢短線都處於支撐反彈,周線中期表現處於正常穩定震盪,而月線長期表現處於高壓力線是非常沒有投資報酬率的區塊時間.
建議分析不要抱持2020年高漲幅的心態.
美債息破1.6厘 道指曾回吐逾六百,市場出現調整訊號!雖然經濟數據不俗,但美國10年國債息急漲至一年高位。美股三大指數均下挫,科技股沽壓大,道指低開5點後,跌幅曾擴至668點。
道指周三以31961點歷史新高收市,惟周四未能延續強勢,收市回吐559。標指跌2.45%,納指下挫3.52%,英特爾股價下滑4.4%。高通遭英國消費權益組織控告,股價跌3.9%。
金融分析公司Orex的數據顯示,周三沽空GameStop的炒家估計損手達8.18億美元,其股價當日收高逾倍,周四最多再飆101%,收市升幅縮至約18%。電動車公司特斯拉滑落8%,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分別插水9.8%和8.5%。
亞股方面,MSCI亞太指數升1.54%,韓股漲3.5%最強,日股上揚1.67%。歐股全線向下,英法德三大股市跌0.11%至0.69%。
10年期美國債息最高曾破1.6厘,為一年以來新高,升幅超過22個基點。
澳元曾漲破80美仙 加元三年最強
外滙市場風險胃納大增,澳元兌美元3年來首次升穿80美仙,最高曾見80.008美仙,其後倒跌1.19%至78.7美仙。加拿大元兌美元創3年新高,高見1.2471兌一美元,尾段亦倒插0.74%。美滙指數尾段回升0.07%,報90.24,日圓兌美元則跌0.33%,報106.2日圓兌一美元。英鎊下滑0.91%,報1.4013美元。現貨金尾段跌1.83%,每盎斯報1771.8美元。
虛擬貨幣比特幣一度升至52076美元以上,根據Coindesk報價,美市尾段升幅放緩至0.55%,報48701美元。
油價早段曾見13個月高位,其後投資者獲利回吐,布蘭特期油美市收市跌0.24%,報每桶66.88美元;紐約期油微彈0.49%,收報63.53美元。
美國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在截至2月20日的一周減少11.1萬人,從84.1萬降至73萬,遠低於估算的83.8萬,是去年11月以來最低水平。
此外,第四季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率計增長修訂至4.1%,略高於上月初步公布的4%。1月份耐用品訂單按月升3.4%,是6個月來最大升幅。
Risk-off Mode: 1. 指數小時圖和日線圖出現沽空訊號,價格出現下跌裂口和主要平均線失守,價格也未能在短時間內返回阻力以上 2. 市寬持續轉弱,強勢股上升一輪後動力減弱,弱勢藍燈籠追落後,妖股,莊家股或Bitcoin 投機性比較重的資產開始急速上升 3. 市場有不明朗的懷消息出現,如加息預期升溫,疫情持續或中美貿易戰加劇 4. 恐慌指數Vix在低位上升 5. 長債息上升或yield curve 有大幅度改變 6. 大市估值已經上升至非常高水平,公司盈利增長預期難以持續 7. 市場氣氛熾熱,散戶和新手大量入市,隨着市場急速下滑,恐慌性拋售出現 8. 醒目資金流出股市或ETF,北水大量減持等等。
- HKEJ